書信,作為幾千年人與人交流的重要媒介,已經一隻腳邁入了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淡出現代人的視野。不知何時,電話微信以及手機的普及降低了人與人交流的成本。但是同時也拉遠了人與人的距離。但是,無論何時,作為文字語言的重要承載,書信反而在現代社會中蘊含了巨大的力量。
燈光下,老師奮筆疾書。為家訪做着準備。他寫下了三封情真意切的書信,将其裝入了信封。三封信,将會随着暑期家訪之行從濱海之地跋山涉水邁入群山之中。
秦皇島與承德。兩座接壤的城市,卻因為燕山的巍峨而被分割兩地。三封書信也不得不借道北京,順便聆聽首都的囑托。随着火車緩緩駛出站台,它們踏上了這段充滿意義的旅程。讀下了萬卷書,寫出了書信,此刻走萬裡路,隻為用雙腳去丈量這片土地,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學子的故事。
兩段火車之後,書信迎着炎炎夏日,來到了曾經的紫塞皇苑——承德市。然而,這隻是此行的第一步。國家的政策和溫暖所深入的,不應該僅僅是一座座車水馬龍的城市,更應該是山野田間的角角落落。
在熾熱夏日的召喚下,書信踏上了公交、也坐了大巴繼續向更為偏遠的隆化縣與圍場縣進發。車輛的颠簸,仿佛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節奏與脈動。公共交通無法觸及的地區智能交給雙腳來完成最後的一段路。不過,雨後的泥濘之路給旅途增加了新的考驗。這一路上火車的轟鳴、大巴的颠簸、公交的穿梭,以及最終那段腳踏實地的步行,每一段路程都承載着對貧困學子的深情與關懷。
一路的景色恍如隔世地變幻着。從屹然的高樓大廈變成了樸素的田舍,腳下的混凝土變成了泥濘的土路,路兩邊熙攘的商鋪也變成了幽靜的農田。腳下的泥土雖然泥濘,卻仿佛有着一種魔力,吸引着書信繼續前行。每一步的汗水與泥濘也都是一次深情對話,都是對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一次深刻體驗。
當真正進入村裡,卻被眼前的一切震驚到了。原來現在的農村早已不是想象中的樣子。幹淨的圍牆、整潔的房屋、嶄新的路燈無不訴說着國家這些年扶貧的一言一語的故事。
書信穿梭在村裡的道路,尋訪着它們的目标。最終悄然而至,進入了一個樸素的院子裡。
小小的屋舍卻十分整潔。一張張淳樸的笑臉和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睛正等待着它們的到來。他們圍坐在一起,聊起了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在這裡,能深刻感受到了貧困學子們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樂觀,也更加明白了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現有政策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讓他們的夢想照進現實。書信最終交到了他們的手中。遠道而來的輕薄之信,在此刻卻顯得格外沉重。因為,它蘊含了老師的真實情誼,蘊含了學校的關愛,也蘊含着國家政策帶來的希望。
第一封信送别了它的兩位朋友,目送它們繼續前行。又是一段熟悉的路程——泥濘的道路、公交、大巴。第二封信來到了圍場縣。
它探尋着遠方的召喚來到了學生家中。同樣幹淨整潔的房子,同樣窄小的庭院。信落在了手中,也帶來了老師、學校和國家的貞貞話語。這封信見證了學生和家庭的生活環境,見證了他們為之奮鬥的莊稼地,也見證了他們不畏困難的奮鬥意志。
第二封信找到了它的歸宿。叮囑第三封信繼續前進。第三封信走完了最後的旅程也到達了它的目的地。它見到了奮發向上的學生也帶來了話語與關愛。
三封信不遠千裡完成了它們的使命。但是同時還有30封信跟随着放假的學生來到了他們父母的面前。雖然它們沒能跟随老師一起前行,但是文字的力量還是走遍了大江南北。
家訪結束回望來時路,雖然經曆了火車的轟鳴、大巴的颠簸、公交的穿梭以及徒步的艱辛,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一路上不僅收獲了感動與溫暖,更看到了希望與未來。也深知教育扶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續關注。在未來的日子裡,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将繼續以滿腔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為學子們點亮一盞盞希望之燈。